一些心理咨询平台、机构收费很高,动辄几千元,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被包装成“从业资格证”,拿证上岗当心理咨询师只需几个月就能“速成”。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别让心理咨询变心理“忽悠”。(11月28日《工人日报》)
现在一些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空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心理咨询。尤其是疫情期间,不少人就业压力加大、健康焦虑增加,心理咨询需求更加旺盛。需求决定市场,心理咨询需求旺盛,心理咨询的供给自然会增加,心理咨询行业也就火爆了起来。
但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乱象不少。比如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收费畸高;存在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等乱象。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有消费者三四年下来,花了40万元却收效甚微,消费者想退款,却被心理咨询师威胁要将录音全部公开,以公开消费者的隐私相要挟。不少消费者声称在接受心理咨询之后,痛苦程度有增无减,心理咨询起到了反作用。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花7到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市场上的一些机构收钱卖证,“山寨证书”充斥心理咨询市场,心理咨询师短期内就能“速成”。
心理咨询行业乱象丛生,让广大消费者不仅难以获得专业的指导与帮助,反倒受到欺骗,钱财受损。心理咨询行业乱象丛生,原因在于行业门槛过低。目前人社部已经取消心理咨询职业认证,市场上的一些“山寨证书”满天飞,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监管也处于空白地带。
另外,对于心理咨询的好坏,普通人很难分辨与界定。曾有心理咨询师坦言:“抑郁症患者本身就有自杀的可能,即使患者情况恶化跳楼了,和我也没有直接关系。”心理上的障碍与疾病,并不像一般疾病,有一定的标准可以遵循。对于消费者来说,进行心理咨询后没有得到有效帮助,想维权很难。也正因此,部分心理咨询师肆无忌惮地“趁火打劫”。
曾有调查显示,中国有1亿多人有心理疾患,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依法打击针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应当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还要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
心理咨询行业不能继续野蛮生长,不能让心理咨询师成为“割韭菜大师”。要好好治一治“染疾”的心理咨询业,将其导入健康发展正轨,满足公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积极作用。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
12320健康信息服务平台 | 心理在线 | 简单心理 | 525心理网 | 壹心理 | 咨询中国 | 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中心 | 心理_99健康网 | 心友网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绿园区宇原心理咨询中心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