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88.118.96825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资讯

咨询电话:


17600064724
首页 > 行业资讯 > 心理公开课 | 预防精神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心理公开课 | 预防精神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25-10-26 00:00    来源:心理中国  点击量:14  评论(0人参与)
 

最近的全国性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达16.57%,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虽然常见,但并非“不治之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类似,精神疾病同样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和规范治疗。


精神健康的“隐形杀手”


精神疾病也称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影响思维、情绪、行为或整体心理功能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它并非“性格弱点”“情绪波动”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需科学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


精神疾病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比如损害基本生活功能,导致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睡眠紊乱;降低工作与学习效率,出现记忆力减退、动力缺乏的情况;使社交与人际关系受损;造成日常决策与执行困难,表现为反复纠结、执行力下降、冲动消费等。


科学预防:降低发病风险


精神疾病的发病受遗传、环境、大脑生理机制及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通过科学方式降低风险:


◎有家族史者:可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了解潜在风险。


◎高危人群(如长期高压、创伤经历者):应减少压力刺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增强心理韧性。


◎早期识别预警信号:如持续情绪低落、社交退缩、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及时寻求专业评估,避免延误治疗。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在发病前可能出现“前驱期”症状,如莫名焦虑、古怪想法、现实感扭曲等。若能在这一阶段干预,可显著延缓或阻止疾病恶化。


建立“心灵防护盾”


我们闲聊时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行之间会有个荆棘地带等待穿越。做好精神疾病的预防,需要我们知行合一地起跑和跨越。


我们可从日常小细节、小进步做起:


●生活基础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白天适度晒太阳,固定睡眠时间、保证时长,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补充维生素B族、镁、锌,避免暴饮暴食。


坚持适量运动,进行快走、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练习瑜伽或太极。


●管理压力与情绪


学会放松技巧,通过正念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或冥想缓解紧张。


建立健康应对机制,写日记或向信任的人倾诉以减少心理消耗。


设定合理目标,分解目标从小成功开始,接纳不完美,减少自我苛责。


●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维持健康人际关系,定期与亲友见面或通话,加入兴趣小组或社群。


维护个人边界,学会说“不”,远离长期贬低自己的人。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可进行早期干预。


●避免高风险因素


减少长期慢性压力,做好时间管理或调整工作任务,解决家庭矛盾。


警惕创伤事件影响,遇重大挫折及时寻求疏导和治疗。


限制不良信息输入,避免过度接触负面新闻。


●提高心理韧性


阅读纸质书籍,扩展感官刺激,让知识更有力量。


自我激励,每天记录 3 ~ 5件值得肯定的小事。


发展兴趣爱好,如艺术、音乐、旅游等提供情绪出口。


接受变化与不确定性,通过认知调整增强心理韧性。


以上预防小妙招看似只是一些句子、笔墨和唱腔,实则更精彩的是从现在开启的步伐、声音与生命唱响。当我们穿过生活的荆棘,抵达开阔之地,或许会让生命之光更亮,让珍贵更显珍贵。(作者:何锦 刘华清)


新闻链接: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科学认知,积极应对


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


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已十分成熟,主要包括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药物治疗:精准调节大脑功能


新一代精神科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能针对性调节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有效缓解幻觉、妄想、情绪障碍等症状。


误区澄清:


“吃药会成瘾”→多数精神药物无成瘾性,但需规范使用。


“一吃药就停不掉”→部分疾病需长期维持治疗,但医生会逐步调整剂量,并非终身依赖。


心理治疗:从根源改善认知与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焦虑、抑郁。


精神动力学治疗:探索潜意识冲突,改善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能力。


物理治疗:无创、安全的辅助手段


改良电抽搐治疗:适用于重度抑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性高,能快速缓解症状。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刺激特定脑区,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无创无痛。


科学组合使用这些方法,可显著提高疗效,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关键期管理:


防止复发,巩固疗效


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误以为“痊愈”,擅自减药或停药,导致复发。精神疾病如同慢性病,需长期管理:


坚持规范治疗:即使症状消失,仍需按医嘱维持用药,避免复发。


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减少副作用风险。


家庭与社会支持:家人的理解、陪伴,以及社会包容,对康复至关重要。


破除误解,拥抱科学康复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仍深,如“得了精神病就完了”“吃药会变傻”等,这些偏见阻碍患者就医。事实是:


精神疾病可治:科学治疗下,大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完全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


药物不会损伤智力:规范用药可修复大脑功能,而非“让人变傻”。


康复≠立刻停药:如同高血压需长期控制,部分精神疾病也需维持治疗。


精神疾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性格软弱”的表现。通过早期预防、


科学治疗和长期管理,患者完全可以重获健康。让我们以理性替代恐惧,用支持替代歧视,帮助每一位受困者走出阴霾,迎接光明未来!


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这不是口号,而是医学共识!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绿园区宇原心理咨询中心

电话: 邮箱: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6662号-1

备案号:吉ICP备2023006662号-2